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一種常見的中耳疾病,主要特徵是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導致聽力下降和耳悶感。這種疾病在兒童中尤為常見,但成人也可能受到影響。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80%的兒童在6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分泌性中耳炎,其中30%的病例會反覆發作。
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好發族群可分為兩大類: 感覺 食物 卡 在 食道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最常見的病因包括:
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當鼻腔和鼻咽部發炎時,炎症可能通過耳咽管擴散至中耳,引起黏膜腫脹和液體積聚。香港氣候潮濕,呼吸道感染高發,這也是本地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負責調節中耳氣壓和引流分泌物。當耳咽管因解剖結構異常(如兒童耳咽管較短平)、發炎或腫瘤壓迫而功能受損時,就容易導致中耳負壓和液體積聚。
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長期處於腫脹狀態,可能影響耳咽管通氣功能。香港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和空氣污染物,這些都可能間接引發分泌性中耳炎。
某些特殊情況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當懷疑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
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進行以下檢查: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醫師可能建議以下治療方案: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注意事項 |
|---|---|---|
| 抗生素 | 合併細菌感染時 | 不建議常規使用,需遵醫囑 |
| 類固醇鼻噴劑 | 過敏性鼻炎患者 | 需長期規律使用 |
| 抗組織胺 | 過敏症狀明顯者 | 可能引起嗜睡 |
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反覆時,可能需要考慮手術介入:
預防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機會。香港人口密集,更應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在流感季節。
感冒或鼻竇炎應及時治療,避免炎症擴散至中耳。正確的擤鼻涕方法(一次一邊,不要過度用力)也很重要。
過敏患者應:
兒童應定期進行聽力篩查,特別是曾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者。香港衛生署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聽力檢查。 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
若不及時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長期中耳積液可能造成鼓膜和聽小骨粘連,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少數情況下,毒素可能透過圓窗膜影響內耳,造成感音神經性聽損。
兒童聽力受損可能影響語言學習,造成發音不準、詞彙量不足等問題。香港大學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風險是正常兒童的3倍。
患者和家屬應注意:
分泌性中耳炎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的認識、及時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預後。關鍵在於提高警覺,不要因為症狀輕微而忽視就醫的重要性。
最热文章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5 www.beautylinka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