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分泌性中耳炎:不可忽視的隱形聽力殺手

日期:

分泌性中耳炎

一、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一種常見的中耳疾病,主要特徵是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導致聽力下降和耳悶感。這種疾病在兒童中尤為常見,但成人也可能受到影響。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80%的兒童在6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分泌性中耳炎,其中30%的病例會反覆發作。

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耳悶或耳脹感
  • 聽力下降,尤其是低頻聲音
  • 耳內有液體流動的感覺
  • 輕微耳痛(非持續性)
  • 平衡感稍差(兒童可能表現為容易跌倒)

好發族群可分為兩大類: 感覺 食物 卡 在 食道

  • 兒童:由於耳咽管發育未完全,加上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特別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分泌性中耳炎。
  • 成人:多與過敏、鼻竇炎或耳咽管功能障礙有關,且症狀往往較兒童更為持久。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最常見的病因包括:

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當鼻腔和鼻咽部發炎時,炎症可能通過耳咽管擴散至中耳,引起黏膜腫脹和液體積聚。香港氣候潮濕,呼吸道感染高發,這也是本地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耳咽管功能障礙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負責調節中耳氣壓和引流分泌物。當耳咽管因解剖結構異常(如兒童耳咽管較短平)、發炎或腫瘤壓迫而功能受損時,就容易導致中耳負壓和液體積聚。

過敏反應

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長期處於腫脹狀態,可能影響耳咽管通氣功能。香港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和空氣污染物,這些都可能間接引發分泌性中耳炎。

其他因素

某些特殊情況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游泳或潛水時水壓變化
  • 氣壓急劇變化(如飛機起降)
  • 吸煙或被動吸煙
  • 胃食道逆流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

當懷疑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

醫師檢查

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進行以下檢查:

  • 耳鏡檢查:觀察鼓膜是否內陷、有無液體積聚或氣泡
  • 聽力檢查:評估聽力損失程度,兒童可能需要特殊行為聽力測試
  • 鼓室圖檢查(Tympanometry):客觀評估中耳功能和壓力狀態

藥物治療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醫師可能建議以下治療方案:

治療方式 適用情況 注意事項
抗生素 合併細菌感染時 不建議常規使用,需遵醫囑
類固醇鼻噴劑 過敏性鼻炎患者 需長期規律使用
抗組織胺 過敏症狀明顯者 可能引起嗜睡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反覆時,可能需要考慮手術介入:

  • 鼓膜穿刺:抽出中耳積液,緩解症狀
  • 鼓室置管:放置通氣管,維持中耳通氣,通常留置6-12個月
  • 腺樣體切除:兒童患者若腺樣體肥大,可考慮同時切除

四、如何預防分泌性中耳炎

預防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機會。香港人口密集,更應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在流感季節。

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或鼻竇炎應及時治療,避免炎症擴散至中耳。正確的擤鼻涕方法(一次一邊,不要過度用力)也很重要。

避免接觸過敏原

過敏患者應:

  • 定期清洗寢具,減少塵蟎
  • 使用空氣清淨機
  • 避免接觸寵物皮屑(如對動物過敏)

定期檢查聽力

兒童應定期進行聽力篩查,特別是曾有分泌性中耳炎病史者。香港衛生署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聽力檢查。 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

五、分泌性中耳炎的併發症與注意事項

若不及時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聽力永久性損害

長期中耳積液可能造成鼓膜和聽小骨粘連,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少數情況下,毒素可能透過圓窗膜影響內耳,造成感音神經性聽損。

延遲語言發展(兒童)

兒童聽力受損可能影響語言學習,造成發音不準、詞彙量不足等問題。香港大學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風險是正常兒童的3倍。

注意事項

患者和家屬應注意:

  • 出現症狀超過2週應就醫
  • 嚴格遵從醫囑完成治療
  • 手術後定期回診檢查
  • 避免自行使用滴耳劑(除非醫師指示)

分泌性中耳炎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的認識、及時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預後。關鍵在於提高警覺,不要因為症狀輕微而忽視就醫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5 www.beautylinka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