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作為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的祭月儀式,到了唐代正式定型為全民性節日。每當農曆八月十五,月亮達到一年中最圓最亮的狀態,這天便成為家人團聚、賞月品餅的溫馨時刻。月餅作為中秋節的核心載體,不僅是應景食品,更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文化記憶。從古代祭月的貢品演變為民間相互饋贈的禮品,月餅的形制與口味隨著時代不斷創新,但始終保持著「圓滿團圓」的象徵意義。在香港這樣的國際都會,中秋節期間月餅銷售量可達數百萬盒,根據香港食品委員會統計,2022年香港月餅市場總值超過12億港幣,可見月餅在節慶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欖仁月餅作為廣式月餅的經典代表,起源於清朝中期的廣州府,當時的糕餅師傅將產自嶺南地區的烏欖核仁融入月餅餡料,創造出獨特風味。相傳有位陳姓師傅發現欖仁經過烘焙後會散發堅果香氣,與糖漬冬瓜、杏仁等食材搭配能形成豐富層次,於是研發出最早的欖仁月餅配方。傳統製作工藝講究「三揉三醒」,麵團需經過反覆揉製與靜置,才能使餅皮達到鬆化不黏牙的效果。餡料製作更需耗時七日:欖仁需先以鹽水浸泡去澀,再慢火烘炒至金黃;伍仁月餅的基礎餡料則包含杏仁、核桃仁、瓜子仁、芝麻仁與欖仁,嚴格按照5:3:2:2:1的比例混合,最後加入金華火腿絲與糖玫瑰提味。這種繁複工藝使欖仁月餅成為月餅中的精品,在香港老字號餅家如榮華餅家、奇華餅家的傳承下,至今仍保持古法製作特色。
欖仁月餅的圓形象徵著家庭團圓,而餡料中五種果仁的組合更隱含「五福臨門」的吉祥寓意。在傳統中秋宴席上,長輩會將月餅切成蓮花狀,每瓣包含完整的欖仁與其他果仁,代表家族成員緊密相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將月餅製作技藝列入保護名錄,正是認可其承載的文化價值。現代社會雖有流心月餅、冰皮月餅等新款式,但欖仁月餅始終是許多家庭中秋夜必備的傳統味道,尤其對於老一輩香港人而言,欖仁特有的甘香氣息能喚起兒時圍爐賞月的溫暖記憶。據香港大學民俗學系調查,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欖仁月餅是「最有中秋儀式感的食品」,其文化意義已超越食物本身。
香港的元朗榮華餅家自1950年創立以來,始終堅持手工製作欖仁月餅。第二代傳人劉培齡先生受訪時透露,其父輩當年用竹篾編製的月餅模具有108道紋路,象徵圓滿極致。而澳門的咀香園餅家則發展出獨特的海苔欖仁月餅,在傳統五仁基礎上加入澳門特產的紫菜,形成鹹甜交織的風味。這些老字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例如奇華餅家近年推出低糖版欖仁月餅,糖份減至傳統配方的60%,同時保留欖仁的原始風味。根據香港消委會2023年月餅評測數據,傳統欖仁月餅在50歲以上消費群體中滿意度達95%,顯示經典配方的持久魅力。
| 品牌 | 創立年份 | 特色工藝 | 年度產量(盒) |
|---|---|---|---|
| 榮華餅家 | 1950 | 古法木模成型 | 約80萬 |
| 奇華餅家 | 1938 | 雙重烘烤技術 | 約120萬 |
| 恆香老餅家 | 1920 | 傳統柴火烘製 | 約60萬 |
與常見的蓮蓉月餅相比,欖仁月餅的餡料更具咀嚼感與堅果香氣,甜度通常低於雙黃白蓮蓉月餅約30%。在區域差異方面,廣東地區的欖仁月餅偏重欖仁風味,欖仁比例可達餡料的20%;而香港師傅會增加杏仁與核桃仁的占比,使口感更豐潤。台灣的伍仁月餅則習慣加入本地產的南瓜子仁,並減少糖冬瓜用量,形成較清爽的風味譜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五仁月餅與伍仁月餅僅一字之差,但傳統上「五仁」指基礎的五種果仁,而「伍仁」多為品牌註冊名稱,餡料組合可能略有調整。這種細微差異體現了各地飲食文化的適應性演變,卻都共同守護著中秋團圓的文化核心。
面對現代健康飲食趨勢,欖仁月餅的傳承需要平衡傳統與創新。香港職業訓練局近年開設傳統糕餅製作課程,吸引年輕一代學習欖仁月餅的製作技藝。同時,米其林星級餐廳也開始將欖仁元素融入創意甜點,如半島酒店嘉麟樓推出的迷你欖仁月餅,將傳統尺寸縮小50%,更符合現代人少食多餐的習慣。文化傳承方面,香港非遺辦事處自2019年起舉辦「月餅製作技藝工作坊」,讓市民親身體驗欖仁月餅的製作過程。這些努力使這項傳統技藝不僅停留在博物館展示,更成為活態傳承的文化實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欖仁月餅作為嶺南飲食文化的代表,正以其獨特的歷史厚度與味覺記憶,繼續在中秋月下訴說團圓的故事。
最热文章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5 www.beautylinka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