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數位支付的普及與社會公益意識的提升,香港市民參與慈善捐款的熱情日益高漲。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2年的統計,超過60%的香港市民曾通過慈善機構捐款支持各類社會議題,其中每月捐款模式因其便捷性與持續性,成為許多捐助者的首選。然而,這股愛心浪潮卻也被不法分子視為可乘之機。詐騙集團利用民眾的善心,通過偽造慈善機構、虛構災難事件等手段實施詐騙,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嚴重打擊社會信任基礎。香港警務處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共接獲287宗捐款詐騙舉報,涉及金額高達1,20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35%。這些詐騙行為不僅侵害個人財產,更可能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失去援助機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識別詐騙手法、保護愛心捐贈已成為現代公民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
詐騙者常通過仿冒知名慈善機構的網站、社交媒體賬號或宣傳材料,誘導民眾進行網上捐款。例如,偽造與香港紅十字會、樂施會等機構高度相似的網域名稱(如將「.org」改為「.com」),並使用盜取的標誌與文案增加可信度。這類詐騙往往在重大節日或災難事件後集中出現,利用民眾的急迫心理繞過謹慎核查。部分案例中,詐騙者甚至會提供虛假的專線電話,由冒充的「客服人員」引導捐款人完成轉賬。
自然災害或社會危機發生時,詐騙集團會迅速搭建虛假募捐頁面,通過社交媒體廣告或群發郵件散播「緊急募款」信息。例如,2023年土耳其地震期間,香港出現多個聲稱「援助災區兒童」的虛假募捐專頁,短短一週內騙取超過50萬港元。這類詐騙常搭配煽情圖片與影片,強調「每小時更新災情」來製造緊迫感,迫使捐款人未經核實便匆忙行動。
通過編造悲情故事(如絕症患者求助、貧困學生失學等),詐騙者會通過電話、短信或面對面方式直接索要捐款。他們往往具備高超的話術技巧,通過持續施壓(如「僅剩最後一天機會」)或道德綁架(如「少一杯咖啡錢就能拯救生命」)突破心理防線。此類手法常見於街頭募款或社交平台私訊,部分詐騙者甚至偽造醫療證明或學校文件以增強可信度。
為騙取長期每月捐款,詐騙者會提供看似正式的電子收據或稅務減免證明,這些文件通常模仿合法機構的格式,但包含錯誤的機構編號或聯繫方式。香港稅務局曾披露,2022年共發現83宗虛假捐贈扣除申請,涉及虛假收據金額逾300萬港元。這類詐騙不僅騙取單次捐款,更可能通過綁定自動扣款協議持續盜取資金。
在香港,合法慈善機構必須註冊於稅務局慈善團體名單或社會福利署資助機構目錄。捐款前可通過以下步驟驗證:
詐騙電話常顯示為「+852」開頭但實際源自境外,內容多包含「緊急」「限時」等關鍵詞。香港警務處建議:
偽捐贈頁面常隱藏於社交媒體廣告或電子郵件中,點擊後可能導向釣魚網站或自動下載惡意軟體。安全做法包括:
正規慈善機構捐款通常僅需基本個人資料與付款資訊,若被要求提供身份證號碼、密碼或短信驗證碼,極可能是詐騙。建議:
若已遭受詐騙,應立即攜帶以下資料赴警署報案:
除了警方,還可向以下機構投訴:
| 機構名稱 | 職責範圍 | 聯繫方式 |
|---|---|---|
| 海關(假貨及虛假說明條例) | 處理虛假宣傳與偽造文件 | 熱線2545-6182 |
| 消費者委員會 | 調解消費爭議與發布警示 | 網站投訴表格 |
| 稅務局(慈善團體事務部) | 查核慈善機構合法性 | 熱線187-8088 |
2022年11月,香港發生一起大型假冒慈善機構詐騙案。詐騙集團克隆「香港救狗之家」網站,通過Facebook廣告推廣「助養流浪狗計劃」,聲稱提供每月捐款選項(200-500港元)。超過150人通過假網站進行網上捐款,部分受害者更設定自動轉賬。直至兩個月後,真實機構接獲捐款查詢才揭發事件,總損失金額達42萬港元。調查發現詐騙網站具備高度真實性,包括:
慈善捐款是社會善意的體現,而保護這份善意需捐款人、機構與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建議建立「智能捐款習慣」:定期審查已設定的每月捐款項目、使用可信平台(如香港眾籌協會認證平台)進行網上捐款,並將防騙知識分享予親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已推出「善意守護計劃」,提供機構真實性驗證二維碼及捐款安全指南。唯有保持警覺而不冷漠,謹慎而不猜疑,才能讓愛心真正惠及需要幫助的生命,讓詐騙者無隙可乘。正如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宣傳口號所言:「善心無價,但需慧眼護航」。
最热文章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5 www.beautylinka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